《极简经济学》书摘

这篇博客是我阅读《极简经济学》时所摘录的书摘。与诸君分享。

研究经济学的理由就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 社会应该生产什么?
  • 应该如何生产?
  • 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时,沿着一条光谱来思考是有帮助的。光谱的一端是政府完全管制:政府机关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谁来消费。在光谱的另一端,你可以想象有一个社会,由个人决定这三个问题的所有答案。

很多经济取舍都有一个特色:它能帮助某些人,却同时伤害了其他人。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统计受到伤害或帮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张脸孔。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的概念,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

用机会成本来思考,将包含没有用钱来衡量的成本。

没有哪个人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样东西,也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得到想要的每样东西,因此,取舍是不可避免的。在人们有各种技能与欲望的现代经济社会中,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分工为生产商品的厂商与国家经济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利益。它是如何办到的?

  • 分工使工人能聚焦于他们最适合做的事,又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 分工使企业得以利用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规模经济”是个专有名词,用 来说明大厂相对于小厂可以用较低的平均成本来生产。

关于国际贸易的利害得失当然是复杂的议题,稍后会深入探讨。但整体而言,每个国家专精于特定产品乃至于特定服务,这样的分工对所有参与者都更有利。

在市场经济里,送进仓库及从中取出的商品的价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

你应该开始了解一下经济学家是如何看这个世界的:分工导致商品与服务的交换,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协调所有的生产与消费。

当经济学家谈到价格时,指的就是交换价值。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其稀有性有关— —商品值多少钱,和多少人想要拥有它有关。

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点,那么该商品的供给量将超出需求量,东西将开始滞销;如果商品价格落在均衡点下方,那么需求量将超出供给量。

需求弹性的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为什么弹性是用价格与数量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的?这个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用来比较各种不同的市场,其商品可能是以不同度量衡单位计数,或可能是以不同货币计价。

在商品市场,企业是供给者,家庭和个人是需求者;在劳动力市场,家庭和个人是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

工会提供两个基本功能:

  • 第一,找机会通过劳动契约的协商提高会员工资,并以罢工威胁为后盾。
  • 工会的第二个功能是培养一个更好的、更具生产力的劳动力

有时,“投资”是指购买股票与债券等金融工具,有时则指企业购买实物资本(physical capital),例如机器或厂房。前者指的是投资人,他们是在最小风险下追求最大报酬的资金供给者。后者其实指的是厂商,他们是把资金转换成有形资产的资金需求者。

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供给是家庭的资金供给量(也就是家庭储蓄)与它们提供资金所得到的价钱(也就是报酬率)之间的关系。

完全竞争产业的主要特征是价格接受(price taking),也就是说,完全竞争的企业必须接受市场给定的价格。

竞争让商人过得非常辛苦。相反,消费者应该赞成竞争,因为竞争可以提供更低成本的创新产品,市场竞争是对消费者最有利的方式。

一份价格维持(price maintenance)合约里,制造商把东西卖给一群经销商,坚持某个最低转售价格,以防止经销商彼此竞争过头。

当制造商要求经销商只能卖自己的产品,而不能卖竞争者的产品时,称作独家交易 (exclusive dealing)

·搭售(tie-in sale)或捆绑销售(bundling),是指顾客只有在买了某个产品搭售(tie-in sale)或捆绑销售(bundling),是指顾客只有在买了某个产品时,才能买另一个产品。

·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是指既有厂商大幅削减价格,幅度够低且时间够长,把新的竞争者赶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以达到独占水平。

然而,想出减少碳排放的方法不难,真正的困难是:用市场导向、弹性的方法来执行, 用最低的经济成本来限制碳排放。

合理的政策目标是平衡生产效益与污染成本,换言之,让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彼此平衡。

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者从研发投资中得到大部分经济利益的能力,经济学家称之为“专属性”(appropriability)

专利是用来预防竞争的,但对其他想进入市场的竞争者而言,这些专利可能会变成巨大的(有时是永远的)障碍,并且阻碍额外的创新。

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特性:它们是非竞争性(nonrivalrous)与非排他性 (nonexcludable)。非竞争性是指商品本身不会因为更多人使用而变少。非排他性是指卖家无法排除那些没付钱也能使用商品的人。

如何解决贫穷陷阱?有几个方法可用。

  • 其一是逐步淘汰新近就业家庭的福利。
  • 美国运用的另一项政策是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当低收入家庭赚钱时,给其额外的收入, 以抵消政府撤回的其他福利。
  • 避免贫穷陷阱的另一种方式是提供实物的帮助,意即以某种非现金的服务来支持,医疗补助保险与食物券都属此类。

信息不完全与保险:信息不完全造成了保险市场难以解决的失衡问题。

我们已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可能扮演多重角色,以公共权力改善社会福利:抑制垄断厂商、阻止公司的违法竞争行为、减少污染、扶持科技产业、提供公共物品、对抗贫穷和收入不均,以及处理信息不完全的问题。

市场是非常有用的制度,社会可以通过市场来分配其稀有资源。市场为有效率的生产、 创新、善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以及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提供动力。

市场有时可能会产生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垄断、不完全竞争、负外部性(例如污染、无法支持技术或无法生产公共物品)、贫穷、收入不均、信息不完全,以及管理不善的问题。

政府在处理市场问题时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但它的行动也是不完美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自身更大或另外的问题。

人均 GDP 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微观经济学关注商品、劳动力及资本的个别市场,以及垄断、竞争、污染、科技、贫穷、收入不均、保险和治理等议题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财政政策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
  •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信用以及社会上借款与放款的数量。

GDP 的定义是:一个经济体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GDP 可以根据 生产与销售的商品价值,或需求与购买的商品价值来衡量。

如果你问一个经济学家 GDP 是什么,有时他会回答 GDP=C+I+G+X-M,也就是:GDP=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GDP 呈现明显且持续的下滑,就叫作经济衰退(recession)。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GDP 持续下滑六个月(也就是两个季度)就是持续性衰退(lasting downturn),但这 个时间范围并非官方定义。

预测一个经济体未来的价值(FV),公式是拿它的现值(PV)乘以“1+经济体的增长 率”的 t 次方,t 是年期数[PV(1+r)t=FV]。

生产力增长的三大驱动因素是:实物资本增加(意即有更多的资本设备让员工使用)、 更多的人力资本(意即员工有更多的经验或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技术(意即更有 效率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的标准算法是先计算每位员工增加的教育和经验,以及每位员工增加的实物资本设备。

分析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原因,你会发现其教育程度和实物资本呈现快速更新,即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来自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较少来自新技术。

失业:劳动需求量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失业为什么不好?失业的代价是什么?

  • 就个人角度来看,失业会伤害没工作的人。个人的损失不单是没有收入而已,远甚于此。失业会带来社会问题,从家庭的沉重压力到健康变差,甚至引起社会犯罪。
  • 从社会层面来看,失业会缩减国家经济规模。

经济学家把失业分成两类: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来自动态衰退以及员工就业与产业的变动。

当一个国家有大量购买力却没有相对足够的商品时,通胀就会随之发生。 贸易差额: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进口大出口,该国则是贸易逆差(trade deficit)

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始于一个基本概念:金融资本的总供给量必须等于金融资本的总需求量。

金融资本供给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资金的储蓄加上国外资金的流入。金融资本需求也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实物资本的投资需求和政府借款。

保护主义(限制从国外进口商品)也不能解决贸易逆差的问题。若流入美国的外资变少,则必须降低预算赤字(亦即要加税或降低政府支出),或者要提高国内储蓄率(亦即要节制消费),或者企业要自备扩张资金。这些选择都不吸引人,但如果美国保持目前的高额贸易逆差,这三个选项的其中之一(也许三者)势必将发生。

如果社会有能力生产的东西发生变化,总供给就会移动。总供给移动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大量企业的技术发展以及生产条件发生剧烈改变。

在看重总供给的萨伊定律和看重总需求的凯恩斯法则之间,有一个看似可行的、务实的折中方案:凯恩斯理论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它和短期政策更有关联;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总供给的重要性,对长期经济更重要。这大概是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

价格的确会反映需求和供给的力量,但根据宏观经济的观点,改变整个社会所有商品价格的过程(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需要时间。如果某些市场的价格没有快速调整,就可能会出现生产过剩(商品堆积在货架上)或生产短缺(至少短期内商品会销售一空)的情况。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取舍关系

当政府的支出超过税收时,要去哪里筹钱?答案是发行债券。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expansionary)宏观经济政策,或称作“宽松”(loose)的财政政策。扩张性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两者都会使更多的钱流入社会。

用来降低总需求的政策,称作“收缩性”(contractionary)政策“紧缩”(tight)的财政政策。增税或减少支出的政策属于收缩性财政政策,会降低社会的购买力。这种财政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平衡经济衰退和扩张。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可以用两种方式实施:自发性或权衡性。自发性稳定机制是指政府的财政政策在不需要动用法律的情况下,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刺激总需求,当经济扩张时自动抑制总需求。

预算赤字与国民储蓄:短期的预算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如果政府预算赤字增加,以下三件事的某些组合必定会发生:私人储蓄增加,私人投资下降,或外资流入增加。

嘉图等价定理认为,当人们注意到政府预算赤字偏高时,便预期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会增税,因此必须增加储蓄。以此理论模型推导,个人储蓄增加可能是为了提供资金作为政府借款,

应对预算赤字增加的另外两种方式,就是减少私人的实物资本投资或扩大贸易失衡。经济理论的“挤出效应”(crowding out)认为,如果政府借越来越多的钱来管理它的赤 字,就会减少民间企业可取得的用于投资的资金。因此,政府借款增加意味着私人投资减少。相反,政府借款减少就表示企业可取得更多资金用于投资。

第三个理论称为“挤入效应”(crowding in),意思是政府大量借款会带来贸易逆差。

货币银行学:银行实际上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经济学家不是用货币形式来定义货币,而是把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计账单位 (unit of account)

  • 交易媒介是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的某样东西。
  • 作为价值储存的工具,货币是可以暂时持有而不会失去有效购买力的物品。
  • 货币的最后一个功能是作为计价单位,意思是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用货币来衡量的。

政府统计学家有其定义货币的方式,他们使用一系列的定义,我们称之为 M1 和 M2。

  • M1 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
  • M2 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 M1 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储蓄账户大致可定义为银行活期 存款,你无法用它直接开支票,但可以用其他方式(例如自动提款机或银行)轻易存 取这笔钱。M2 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 10 万美元) 定期存款(CD)。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的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贴现率(discount rate)、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还有一个因 2007~2009 年经济衰退而开发的工具,称作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每家银行都被要求在中央银行储备一些存款,实际上,银行必须把这笔钱存入中央银行。

再贴现率是央行扩大或抑制放款的另一种方式。它就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论上是隔夜)借钱,来平衡放款和存款,以符合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银行经常为此互相借钱,如果银行为此向中央银行借钱,所需支付的利率就是再贴现率。

2008 年以前,公开市场操作向来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所谓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购买或销售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

债券不是货币,不是 M1 或 M2 的一部分。 货币政策工具的最新方法是量化宽松,过去只是理论,2008 年以前从未在美国使用。 它可以用两种方式来操作,其一是美联储可以把钱贷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量化宽松的另一个做法,是由美联储购买较长期的证券。 美联储的工作之一,是为可能导致现金需求波动的情况做准备。

当通胀率出现负数时,称作通货紧缩(deflation),意即货币的购买力不但没有随当通胀率出现负数时,称作通货紧缩(deflation),意即货币的购买力不但没有随着 时间变低,反而随着时间变得更高。

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等于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减去通胀率。

国际贸易利益: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国际贸易为什么能为所有参与的国家创造双赢?有几个理由。来自贸易的潜在利益可以分为三大类: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以及动态增益(dynamic gains)。

从贸易条件来看,如果一个国家可以用比另一个国家更高的生产力来制造某商品,无论是每小时有较高的产出,还是达到同样产出的投入要素较少,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经济学家所说的绝对优势。

这种相似产品的贸易,对两个国家的经济有什么好处呢?

  • 第一个好处是使较小的国家善用规模经济。
  • 这种贸易的第二个好处是多样性的利益。
  • 相似商品贸易的第三个好处,是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支持自由贸易的力量,但他们也承认自由贸易有可能造成经济混乱或崩溃。

实施保护主义有几种方式。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对进口采取数量限制,关税 (tariff)是提高进口成本的一种税。

保护主义,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是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的一种方式,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关于产业补贴,或许最著名的论点是保护主义可以使国内工人受益。这个论点出于四种不同考虑(有些可能较其他更有说服力):进口可能影响国内工人可获得的工作总,进口可能影响平均薪资水平,进口可能造成产业崩溃、工人失业,进口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工资不均加剧(即使平均工资增加)。

对于国际贸易的另一个顾虑是掠夺式定价的问题,或称“倾销”(dumping),即以低于 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将竞争者赶走,取得垄断地位后,再提高价格。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必仍将持续,驱动因素有三个: 通信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全球的经济联结更容易;国际协议降低了贸易的法律障碍;中国、印度、巴西等出口导向经济体的崛起。

汇率:利用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可创造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的环境。

强势货币有助于外国资金的净流入,而弱势货币则会抑制外国资金的流入。强势货币往往会抑制出口、促进进口,并导致贸易逆差。就投资而言,强势货币有助于资金流入。

一般而言,外资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购买有形公司或工厂的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
  • 另一类是购买股票或债券等金融工具的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前者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 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借款与放款。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有贸易逆差。顺差与逆差探讨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更注重长期。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或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反之则为收缩性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或减少支出。

未来的经济将不再是固定成长式的零和游戏,而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快速地成长。


本文的版权归作者 罗远航 所有,采用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3.0 License。任何人可以进行转载、分享,但不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用于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配合!